在中医药的王国裡,枸杞子可以称得上老资格了。早在两千年前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便被列為上品。在《诗经》中也可觅到她的踪影,《诗经》称其原植物為「杞」。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等功效。本草书言其「久服坚筋骨、轻身、不老」。何為轻身不老?用现代话讲,就是减肥瘦身与延缓衰老。 在枸杞子的產区,流传有这样一个传说。一书生途经產地,见一少妇正在鞭打一位白髮老翁,书生忙上前劝阻。少妇笑答,你知我是他什麼人,我是他的外婆,今年已经150多岁了。这孩子不听教导,不食枸杞子,才未老先衰。只见那老叟站在一旁频频点头称是。传说归传说,不免有些夸张,但却道出了枸杞子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和确切效用。 中药的命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,仔细品味每个药名,一定能咀嚼出其丰富的内涵。《本草纲目》在每味中药下都专门列出「释名」一项。在枸杞条目下,李时珍做了简明扼要的剖析:「枸、杞二树名。此物棘如枸之刺,茎如杞之条,故兼名之」。 自古尚有千年枸杞形状如狗之说。东晋道士葛洪所撰《神仙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「溪侧二花犬,逐入於枸杞丛下,掘之得根形如二犬,烹之而食,忽觉身轻」。白居易「和郭使君题枸杞」诗曰:「山阳太守政严明,吏静人安无犬惊。不知灵药根成狗,怪得时闻犬吠声」。诗人的描述与《神仙传》所述相呼应。 枸杞属(Lycium)植物中国约有7种、3变种。其中供药用者是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.和枸杞L. chinense Mill.两种。寧夏二字,亮出了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。追根溯源,枸杞道地產区是在何时形成的呢?《本草纲目》曰:「古者枸杞、地骨取常山者為上,……又以甘州者為绝品。今陕之兰州、灵州、九原以西枸杞,并是大树,其叶厚根粗。河西及甘州者,其子圆如樱桃,暴乾紧小少核,乾亦红润甘美,味如葡萄,可作果食,异於他处者」。经过考证与实地调查,《本草纲目》所指產於河西甘州者,应為寧夏枸杞。寧夏种植枸杞,早在明代《嘉靖寧夏新志》中「物產」部分有明确记载,可见寧夏枸杞的种植在500年前已经获得成功。歷史上枸杞子的產区主要集中在寧夏的中寧县与相邻的中卫县。清代乾隆年间,寧夏中卫知县还留下过这样的讚美诗句:「六月枸杞树树红,宁安药果擅寰中。千钱一斗矜时价,绝胜腴田岁早丰。」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枸杞是灌木,那麼《本草纲目》中所指的大树是否存在呢?2008年,当我第二次来到寧夏考察时,终於见到了一棵被誉為枸杞王的小乔木,树龄过百,但仍可开花结果,该树堪称现今高產灌木枸杞的原祖。 「驾长车、踏破贺兰山闕。壮志飢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」一首气吞山河的《满江红》,让我们总把寧夏与荒凉悲壮的古战场相联繫。到了寧夏,我才真正感受到在巍巍贺兰山的呵护和涛涛黄河的哺育下,银川平原的一片沃土,有著塞外江南的美丽。 在贺兰山脚下的枸杞种植基地,我还看到动人的一幕。為避免除草剂对中药的污染,当地的回族姑娘,採用人海战术,蹲在地上除草,一干就是六、七个小时。炎炎烈日下,顶上鲜亮的五色头巾,远远望去宛若一片彩云飘逸而来,令人讚嘆不已。道地药材的形成,有大自然的恩泽,更要靠药农的辛勤汗水滋润。「天下枸杞在寧夏」,真乃名不虚传。编者按: 八月盛夏,正是枸杞果满枝头的收穫时节。枸杞子药食两用,近年在国内外市场很受欢迎。以枸杞為原料生產的中成药、糕点、饮料、茶、酒无处不在,枸杞之名也可谓家喻户晓。可若问起枸杞的身世,枸杞成长走过的崎嶇之路,枸杞未来开发的潜力,就不一定人人都道得清了。我们曾请赵教授谈过艾叶、讲过人参,这次就请他来说说枸杞吧。 |